IEEE 802.1ad

IEEE 802.1ad或稱為QinQvlan stacking。是一種以802.1Q為基礎衍生出來的通訊協定。

原始802.1Q為允許加入單一Vlan header。QinQ允許兩個Vlan header被放置在同一個frame中。

主要用途為電信供應商可以放置一個vlan標籤作為通過外部網路的辨識,而不需變動客戶的封包所帶出的vlan標籤。

優點

1. 擴充原始的vlan個數,从4094扩大到4094(inner)*4094(outer)。

2. ISP可以針對單一客戶設置單一vlan tag,而不需變更客戶的封包資訊。

3. 不需要客戶的相互配合及合作,即可進行供應商橋樑的配置。

端口角色

  1. Normal port : 给802.1Q訊框通行的port。
  2. Access port : SP邊緣裝置的入口port,在vlan stacking中被視為untagged,因此加入第二個vlan tag(outer)。
  3. Tunnel port : SP邊緣裝置的出口port,同一個客戶端皆被帶入同一個vlan tagged(使用SPVID)。


訊框格式

以太网二型帧中插入802.1ad双重Tag

範例

Example network topology using QinQ.
Simple QinQ Example

Acme及XYZ分別在Seattle及Tacoma有一間分公司,並藉由SP的L2 VPN網路連線,而他們的子公司都使用相同的LAN。換句話說,我們可以假設,Acme使用VLAN 100-200並透過SP連結兩間子公司的網路;XYZ也使用VLAN 100-200並使用SP的網路連結子公司。而對SP而言,則必須想辦法區隔Acme及XYZ的資料,使其有辦法通過SP的網路並分別送至各自的子公司。

解決辦法就是,使用VLAN STACKING來區隔Acme及XYZ的資料。

當Acme送出資料時,SP使用QinQ並給予該資料一個獨特的SPVID 1001,使其能通過SP的網路並流向另外一間子公司,當到達子公司則移除該SPVID,該資料便能依照原始的VLAN ID進行傳送。而XYZ送出資料時,SP則使用SPVID 1002來區隔。

參考文獻

  1. Standard approved 8 December 2005 and published May 26, 2006.

外部連結

当前标准
  • 488
  • 754
    • Revision英语IEEE 754 revision
  • 829
  • 830
  • 1003
  • 1014-1987英语VMEbus
  • 1016
  • 1076
  • 1149.1
  • 1164英语IEEE 1164
  • 1219
  • 1233
  • 1275英语Open Firmware
  • 1278英语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
  • 1284英语IEEE 1284
  • 1355英语IEEE 1355
  • 1364
  • 1394
  • 1451英语IEEE 1451
  • 1471英语IEEE 1471
  • 1491
  • 1516英语High-level architecture (simulation)
  • 1541-2002
  • 1547英语IEEE 1547
  • 1584英语IEEE 1584
  • 1588英语Precision Time Protocol
  • 1596英语Scalable Coherent Interface
  • 1603英语IEEE 1603
  • 1613英语IEEE 1613
  • 1667英语IEEE 1667
  • 1675英语IEEE 1675-2008
  • 1685英语IP-XACT
  • 1800
  • 1801英语Unified Power Format
  • 1900英语DySPAN
  • 1901英语IEEE 1901
  • 1902英语RuBee
  • 11073英语ISO/IEEE 11073
  • 12207英语IEEE 12207
  • 2030英语IEEE 2030
  • 14764
  • 16085
  • 16326
  • 42010英语ISO/IEC 42010
802系列
  • p
  • Q
  • Qat英语Stream Reservation Protocol
  • Qay英语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
  • X
  • ad
  • AE英语IEEE 802.1AE
  • ag英语IEEE 802.1ag
  • ah英语IEEE 802.1ah-2008
  • ak英语Multiple Registration Protocol
  • aq
  • ax
  • Legacy
  • a
  • b
  • d英语IEEE 802.11d-2001
  • e英语IEEE 802.11e-2005
  • f英语Inter-Access Point Protocol
  • g
  • h英语IEEE 802.11h-2003
  • i英语IEEE 802.11i-2004
  • j英语IEEE 802.11j-2004
  • k英语IEEE 802.11k-2008
  • n (Wi-Fi 4)
  • p
  • r
  • s
  • u英语IEEE 802.11u
  • v英语IEEE 802.11v
  • w英语IEEE 802.11w-2009
  • y英语IEEE 802.11y-2008
  • ac (Wi-Fi 5)
  • ad (WiGig)
  • af
  • ah
  • ai
  • aj
  • aq
  • ax (Wi-Fi 6)
  • ay (WiGig 2)
  • be (Wi-Fi 7)
  • .2
  • .3
  • .4
  • .5
  • .6英语IEEE 802.6
  • .7英语IEEE 802.7
  • .8
  • .9英语IEEE 802.9
  • .10英语IEEE 802.10
  • .12英语IEEE 802.12
  • .15
  • .15.4英语IEEE 802.15.4
  • .15.4a英语IEEE 802.15.4a
  • .16
  • .18英语IEEE 802.18
  • .20英语IEEE 802.20
  • .21英语IEEE 802.21
  • .22
建议标准
  • P1363英语IEEE P1363
  • P1619
  • P1823英语Universal Power Adapter for Mobile Devices
  • 过时标准
    • 754-1985英语IEEE 754-1985
    • 854-1987英语IEEE 854-1987
    另见
    IEEE標準協會
    Category:IEEE标准